为充分搭建多维交流平台,加强特殊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5月13日-15日,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和培育学校专项培训暨广东省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东莞市领军人才与教育家工作站联合研修在我校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由东莞启智学校主办,广东省特殊教育廖健华校长工作室、广东省特殊教育刘太祥名教师工作室、东莞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廖健华工作站和东莞市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邓良利工作站承办,省校本研修共同体兄弟学校平原县特殊教育学校、揭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揭阳市揭东区特殊教育学校、潮州市潮安区育智学校和梅州市梅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同时,活动还邀请了多位知名教授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支持和指导。

Day1 研修活动
5月13日上午,工作室(站)分别举行学员见面会,主要围绕破冰行动、规划解读、项目研讨、研修要求四个方面展开深入交流,旨在让每位学员深入了解工作站未来三年的发展工作规划,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交流。



下午,迎来一场精彩的讲座。广东省特级教师、罗定中学城东学校郭永升副校长以“良师潜修行——一个普通中学老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历程与教育生涯反思”为主题,分享了他25年教育实践中自主专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他强调这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及教育进步的动力。讲座内容丰富、启发性强,为教师们指明了自主成长的道路与策略。

Day2 研修活动
5月14日上午,我校举行广东省廖健华特殊教育名校长工作室、广东省刘太祥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东莞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廖健华工作站、东莞市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邓良利工作站的联合揭牌仪式。
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有东莞市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严考全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教授葛新斌副院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办公室谈心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学系石梦良副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何非老师、广东省罗定中学城东学校郭永升副校长,以及省级校本研修共同体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工作站的学员们悉数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活动伊始,我校廖健华书记代表全体师生,对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廖书记指出,此次揭牌不仅是对本校特殊教育成效的肯定,也标志着东莞市特殊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展望未来,学校将聚焦于名师工作室及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普特融合教育,致力于构建广泛交流的桥梁,共享成功实践,协同促进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与革新进步。

随后,各工作室(站)主持人逐一登台,详细介绍未来三年的规划与目标。规划涵盖教学资源整合、教育技术创新和课程体系升级,旨在推动教育研究和创新实践,实现特教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大家共同沉浸在激动的氛围中,全体齐声倒数:“5——4——3——2——1”,幕布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拉开,领导与专家们共同揭牌,象征着工作室(站)这一教育新平台的正式启航。


严考全主任为各工作室(站)的指导专家团队颁发聘书,各工作室(站)主持人为学员们颁发证书,大家纷纷合影留念,用镜头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




葛新斌副院长作为导师团队代表讲话,鼓励成员们珍惜机会、勇于探索,期望工作室(站)成为教育交流窗口,推动特教进步。

周格青、钟松英、罗媚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感谢工作室(站)提供前沿知识平台,将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助力学生发展,证明自身价值。



东莞市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严考全主任进行了总结讲话,希望各工作室(站)以此为契机,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进全省师资队伍的培养,携手努力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共同构建更为卓越的教育成果。

启动仪式后,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办公室谈心副主任进行了《特殊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策略》讲座。他基于国家政策,精准解读了基础教育成果的核心价值,并通过实际案例,提出了五个关键的优化方向。此次讲座从理论到实践,详细阐述了特殊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策略,让学员受益匪浅。

葛新斌副院长以《凝练办学教学成果,引导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开展讲座。他深刻阐述了教育思想领导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核心地位,结合丰富的实例,从知识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精准提炼和凝聚办学思想。讲座内容涵盖教育领域、学校发展阶段、提升质量效益等方面。葛副院长的讲座内容充实,见解独到,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令人深思。

下午,首先进行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太祥老师主持的东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专项课题《区域随班就读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现场由我校特殊教育资源处陈翕源副主任进行结题汇报,内容包括课题研究情况、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及未来建设计划。

随后,专家学者针对展示的成果进行了深度点评与指导。葛副院长肯定其对东莞特教质量评价体系的贡献,着重指出了构建一个科学、高效评价机制的重要性。石梦良副教授则从课程设计的宏观视角出发,倡导将教学活动视作一个循环过程,该过程紧密联结规划、执行与反馈分析各阶段,以此作为提升课程整体效能的重要途径。何非老师着重强调了在教学实践中需明确核心知识点,建立即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需注意教学材料的时代性和适用性。郭永升副校长在评估体系的优化方面提出了前瞻性的见解,建议通过整合教学、评估与反馈的各个环节。




紧接着,石梦良副教授开展了《需求本位的融合教育支持性课程建构》讲座,她主张,特殊教育的重点应转向深入了解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超越表面的“残障”关注。她着重指出,课程应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定制,在课程设计上采纳个性化教学法,运用技术和环境改良促进高效学习与交流。讲座结尾,石教授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帮助阅读障碍学生,如运用策略简化文本解读,并设置实践任务加强理解与记忆,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实际应用。

Day3 研修活动
5月15日上午,四位优秀的老师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精品课例展示。
我校陈传芬老师以《我的家乡——寻味东莞之旅》为题,结合东莞美食文化,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糖环,引导他们体验传统美食的魅力,并强调珍惜粮食、热爱家乡的重要性。

平远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谢文婷老师的心理健康课《我的姓名》为主题,融入音乐律动和“邮递员送信”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姓名寓意,增强自我认同感。

潮安育智学校的谢依琳老师则带来了一堂活力四溢的唱游与律动课《沙沙沙》。她选用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拍,学习简单的律动节拍,整堂课活泼轻松。

揭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杨丽娟老师的生活数学课例《认识4》则巧妙融入绘本故事,采用多感官教学方法和分层教学,确保学生有效学习数字4。四节课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富有教育意义,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在评课交流环节,四位授课老师逐一进行自评并针对自己的不足深入地反思。潘玉珍校长、李敬梅主任、蒋璇老师、谢依琳老师和祝艳老师也分别针对这四节课例进行了精准的点评,提出亮点与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评课交流环节达成了通过交流增进教学技艺的目标,并在共享中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展。

下午,大家来到了东莞市石碣中学观摩东莞市第二批中小学融合教育“品质课堂”实验教研组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暨城区片特殊教育视导活动。

大家首先共同参与了“心理·融合教育”游园活动,深入感受了融合教育创新的魅力。随后,石碣中学的郑才珍老师以《心心向"融","育"见美好》为题,详细阐述了学校在融合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成果;石碣袁崇焕中学的李俊阳老师以《鼓励间成长,自信中坚强》为题,从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和办学特色四个方面深入分享了在融合教育工作上的宝贵经验;常平镇特教教研员周汉星老师以《一线教师与教育科研》为题,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选题、拟题到论证,清晰解读了科研要点,为教师们提供了实用的科研指引。





砺兵秣马,袍泽与共。本次校本研修活动强化了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合作,实现了特教专业资源的深度共享,引领区域性特殊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推动特殊教育内涵建设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