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训

教学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师资培训-> 教学交流-> 正文

精品课程促融合 凝心聚力谱新篇——记东莞市融合教育教学研讨暨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东莞特殊教育教研基地团队研修活动

作者:辜丹琳 阅读次数:日期:2022-11-0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及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推进特殊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建设,2022年11月4日,我校教师和东莞市特殊教育教研基地团队成员、精品课程项目组成员、全市各镇街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及特教班教师们在“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东莞市融合教育教学研讨暨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东莞特殊教育教研基地团队第二期研修活动。

4日早上秋高气爽、稻谷飘香,东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东莞启智学校廖健华校长作为点评嘉宾到东莞市东城第三小学参加活动。首先,东城第三小学张任坤校长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参会教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大家介绍东城三小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张校长表示,特殊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全方位来实现教育的平等、尊重、和谐共振,需要我们全体教育人员达共识、凝合力、促落实,对未来我们满怀信心,特殊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接着,东莞市品质课堂一等奖获得者、东城第三小学黄国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融合教育课例《司马光》,在课堂中黄老师兼顾所有学生,安排适合特殊孩子的课堂教学任务,给予特殊学生适当的表现机会,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随后,东城第八小学特教老师李晓姝进行感统训练课《双脚跳》说课,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专家课例点评环节,东莞启智学校廖健华校长、东莞市特殊教育教研员刘艳老师和东城教育管理中心李宇华老师纷纷称赞黄国栋老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教学环环相扣,从课堂任务和作业布置等方面对教学进行调整,为特殊学生提供教育支持。在点评李晓姝老师的说课时,专家们认为她说课清晰规范,通过一系列的感觉统合训练提升特殊学生的下肢力量和弹跳能力,并建议根据学情适当增加教学难度,通过强化和矫正学生行为等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行为训练习惯。

刘艳老师还提出,一节好的融合教育课要从五个方面体现融合课程的元素:在教学准备环节考虑特殊学生的需要,从教材解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特殊学生表现的机会,对于特殊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课后延伸时调整作业的布置。同时,融合课堂要兼顾所有学生,不能过于关注特殊学生而忽略了普通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看待,把握好三个“度”——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度、教学难度和热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随后,刘艳老师进行广东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七色花”融合教育宣导课程建设项目的开题论证,从课程简介、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课程建设的流程与步骤、预期成果与人员分工、课程实施与推广等七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指导专家们对“七色花”融合教育宣导课程建设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赏,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辉教授建议,要厘清课程建设目标与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内容与课程内容的概念,引导我们从课程群方面进行开发,充分考虑课程建设者、课程实施者及实施路径,建议听取家长、社会工作者等课程服务对象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利于课程更好实施与推广,推动融合宣导系统化的建构,提升宣导的质量和水平。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黄志红博士认为,该项目理念先进,顶层设计创新;目标清晰,规划具体可行;路径明确,任务分解得当;队伍得力,形成坚实保障。建议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类型划分,优化课程内容框架及其呈现形式。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学系石梦良副教授称赞刘艳老师以精品课程的方式来进行宣导,具有深远的推广意义。建议梳理课程思路,根据课程内容细化目标设置,让整个课程架构循序渐进。

佛山市禅城区启智学校马善波校长认为,“七色花”项目寓意深远,内涵丰富,理念创新,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且站位高、体量大、服务对象广泛,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非常丰富,并对东莞融合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给予了高度赞赏。

东莞启智学校廖健华校长认为,如今东莞融合教育发展处于上升期,刘艳老师的“七色花”融合教育宣导课程从顶层设计入手,整体规划,通过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总结经验,必将推动东莞融合教育迈向一个新台阶。

4日下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辉教授进行《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专题讲座。王教授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03)》和 《十四五” 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行了深入解读,引领我们认识到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剖析精品课程的内涵,从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学校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为谁建设”、“为什么要建设”、“谁来建设”、“建设什么”和“怎么建设”等方面讲解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让我们明确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向。

本次研修活动具有很高学习价值,加深了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提升了融合教育专业技能和课题研究水平。希望我校教师能够将干货满满的研修内容不断消化,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凝心聚力,共创特教美好未来!

部分研修照片及心得

今天的研修活动让我对精品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精品课程和课程的区别就在于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育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离精品课还有一定的距离,要做到课堂有特色是我今后切实努力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就一定要潜心研究学情,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去深化课堂,才能逐渐打造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精品课堂。——曹胜蓝

听完王辉教师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的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后,我对课程建设中的目标设定、理念升华、教材解读及评价方式等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作为一线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的构建者,更是实施者,如何保证“质量”和“精品”二字,不仅需要专家的引领、理论的支持、团队的合作,更需要有切实的教学呈现。首先,我们在课程目标设定上应该以生涯指导为基础,以“美好生活”和“适应社会”为核心,协调课程目标定位的多元要素;其次,在课程内容层面应该坚持五育融合、普特融合,整合本土资源,推进课程内容的合理构建;最后,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特殊孩子的生存和发展”的育人理念,促进课程评价方式的路径转变,立足本土,彰显特色。——田林

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学情,建设的效果如何,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呈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将实用、优质的课程推送给其他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学生,进行网上远程学习,为送教上门提供教学资源,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在实现这个美好愿望的道路上,需要教师们不断努力,和学生共同成长进步!——何文杰